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SS92.真理的表象,也就是被包裹的真理,可能取自圣言,被当成了裸露的真理;当人们确认它们时,它们就变成了虚假;这一事实从一直存在,并仍存在于基督教界的许多异端邪说明显看出来。异端邪说本身并不伤害人。伤害人的,是邪恶的生活,以及利用圣言和属世人的推理来确认异端邪说中的虚假。因为每个人都生在其父母的宗教信仰中,并且从小被引入其中,后来持守它,无法摆脱它的虚假,因为他在这个世上忙着自己的事情。那将人定罪的,是活在邪恶之中,确认虚假,甚至到了毁灭纯正真理的地步。因为人若留在自己的宗教信仰中,信神(在基督教界则信主,尊圣言为圣),并出于一种宗教原则照十诫生活,就不会宣誓效忠虚假。因此,他一听见并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到真理,就能信奉它们,并被引离虚假。然而,如果他确认其宗教信仰的虚假,情况就不同了,因为被确认的虚假仍然存在,无法根除。一旦确认虚假,这个人就实际上宣誓效忠于它,如果它迎合了他的自我之爱和对自己智慧的骄傲,尤其如此。
SS49.至此,我已说明,属世意义或字义上的圣言在它的神圣和完全之中。现在我需要解释一下字义上的圣言也在它的能力之中。神性真理的能力在天上和地上何等之大,是何性质,这从《天堂与地狱》一书(228—233节)关于天堂天使的能力的说明清楚可知。神性真理的能力主要针对虚假和邪恶,因而针对地狱。抵制这些必须利用来自圣言字义的真理。此外,主也是通过一个人所拥有的真理而获得拯救他的能力;因为人通过来自圣言字义的真理被改造和重生,同时被带出地狱,引入天堂。主在应验了圣言的一切,直至它的末端之后,甚至在祂的神性人身方面也取得这种能力。
这就是为何当主即将通过十字架受难来应验剩下的事时,祂对大祭司说:
从今以后,你们要看见人子,坐在那权能者的右手边,驾着天上的云降临。(马太福音26:64; 马可福音14:62)
“人子”是指圣言方面的主;“天上的云”是指字义上的圣言;“坐在神的右手边”是指通过圣言而来的全能(也可参看马可福音16:19)。在犹太教会,拿细耳人和参孙代表通过真理的最外在形式而来的主之能力;论到参孙,经上说他自出母胎就作了拿细耳人,他的能力在于他的头发。拿细耳人和拿细耳的职分也表示头发。
参孙的能力在于头发,对此,他自己说得清清楚楚:
剃头刀向来就没有上过我的头,因为我自出母胎就作拿细耳人;若剃了我的头发,我的力气就离开我,我便软弱像别人一样。(士师记16:17)
没有人知道为何要设立拿细耳的职分(拿细耳的职分表示头发),或参孙的力量为何来自头发,除非他知道“头”在圣言中表示什么。“头”表示天使和世人通过神性真理从主获得的天上智慧;因此,“头发”表示最外在形式上的天上智慧,以及最外在形式上的神性真理。
出于与天堂的对应关系,这就是“头发”的含义,所以拿细耳人有这样一个条例:
他们不可剃头发,因为这是神归在他们头上的拿细耳职分。(民数记6:1–21)
由于同样的原因,经上规定:
大祭司和他的儿子不可剃头,免得他们死亡,又免得怒气发到以色列全家。(利未记10:6)
由于来自对应关系的这层意义,头发如此神圣,甚至经上在描述人子,就是圣言方面的主时,如此描述祂的头发:
它们白如羊毛,白如雪。(启示录1:14)
同样的话论及“亘古常在者”(但以理书7:9)。关于这个主题,也可参看前文(35节)。简言之,神性真理或圣言的能力之所以在字义中,是因为在那里,圣言在它的完全之中,还因为主的两个国度的天使和世人一起并同时在字义之中。
SS16.没有灵义,没有人知道为何先知耶利米被吩咐为自己买一根腰带,束在腰上,但不可把它放在水中,而是藏在幼发拉底河附近的磐石穴中(耶利米书13:1-7);为何先知以赛亚被吩咐解掉腰间的麻布,脱下脚上的鞋,露身赤脚行走三年(以赛亚书20:2–3);为何先知以西结被吩咐用剃头刀剃过他的头和他的胡须,然后须发平分,将三分之一在城中间焚烧,将三分之一用剑砍碎,将三分之一任风吹散,取几根包在衣襟里,最终扔在火中间焚烧(以西结书5:1–4);为何以西结被吩咐向左侧卧三百九十日,向右侧卧四十日,还要为自己用小麦、大麦、扁豆、小米、粗麦做糕饼,用牛粪烤着吃;与此同时还要造台筑垒攻击耶路撒冷,又围困这城(以西结书4:1–15);为何先知何西阿被吩咐两次为自己娶妓女为妻(何西阿书1:2–9; 3:2–3);以及许多类似性质的事。此外,没有灵义,谁会知道会幕的一切表示什么?如约柜、施恩座、基路伯、灯台、香坛、桌子上的陈设饼或脸饼、帷帐和幔子。没有灵义,谁会知道亚伦的圣衣、外袍、内袍、以弗得、乌陵和土明、冠冕,以及与他相关的其它许多事物表示什么?没有灵义,谁又会知道关于燔祭、祭物、素祭和奠祭,以及安息日和节期的一切吩咐表示什么?事实上,关于它们所吩咐的一切事,哪怕最小的事,无不表示主、天堂和教会的某种事物。从这几个例子可以清楚看出,圣言的一切事物,无论总体还是细节,都有灵义在里面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